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知识、能力、素质和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初步具备在自动化专业领域跟踪、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能从事自动化专业领域的技术研发和管理等工作;并同时服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能在中职学校从事机电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电机电器制造与维修专业的教学、实训,以及管理等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目标1:(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外语综合应用、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控制理论与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与网络技术、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等较宽广领域的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为将所学基础知识应用到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实践中去做好准备。
目标2:(解决问题能力)能够从事和创造性地解决过程控制、运动控制、信息处理、现代集成制造系统、新型传感器、电子与自动检测系统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和管理等工作。
目标3:(工程系统认知能力)掌握自动化领域系统设计、集成、开发及工程应用的基本技能与实践方法,了解相关的工程应用技术。
目标4:(社会影响评价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自动化科学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结构所产生的潜在影响。
目标5:(团队合作与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目标6:(全球意识)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良好的全球竞争意识,具有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目标7:(持续学习能力)具有适应发展的持续提高的自我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二、 培养要求
要求1:(工程知识)具有从事自动化专业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
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自动化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自动化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组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要求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自动化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即具有辨识、分析规划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自动化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自动化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要求8:(职业规范)具有专业伦理、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中职或其他学校中,理解并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要求9:(个人和团队)具有有效沟通、团队合作及领导统御的能力。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要求10:(沟通)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及外语能力。能够就自动化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要求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要求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并具备跨领域的学习能力。
三、 培养特色
以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理念贯穿自动化师范专业培养的各个环节,贯彻基础扎实、技术先进实用、知识全面并注重实践的原则,通过课程实验、工程训练、综合性实验项目、课程设计、工程实践、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及各类科技竞赛等环节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设计能力。
为减小企业或中职学校用人标准与学校培养标准的差异,自动化师范专业将实现校企联合、校-校合作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由知名企业的工程师或职业学校的教师担任本专业的兼职指导老师,参与课程教学和各类大学生实践活动。
四、 职业范围
序号 |
就业面向 |
对应职业岗位 |
职业(执业)资格 |
1 |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专业教师 |
教师资格证 |
2 |
技工学校 |
专业教师 |
教师资格证 |
3 |
集散加工业企业 |
自动化工程师 |
助理自动化系统工程师 自动化系统工程师 注册自动化系统工程师 |
4 |
流程生产业企业 |
生产自动化工程师 |
助理自动化系统工程师 自动化系统工程师 注册自动化系统工程师 |
5 |
制造业企业 |
机电一体化工程师 |
助理机电一体化工程师 机电一体化工程师 高级机电一体化工程师 |
五、主干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教育学。
六、核心课程
电路、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过程控制、电气控制技术及PLC应用、控制电机。
七、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电子技术创新实训、自动检测技术实训、过程控制系统实训、电气控制综合实训、PLC应用实训、计算机控制系统实训、自动化装置课程设计、机器人控制方法课程设计、金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八、修学年限与授予学位
修学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九、课程设置与学时学分分配
课程类别 |
学时 |
学分 |
理论 |
实践 |
比例(%) |
理论 |
实践 |
比例(%) |
通识教育平台 |
必 修 |
556 |
72 |
23.72% |
29.5 |
5.5 |
21% |
选 修 |
96 |
0 |
3.63% |
6 |
0 |
3.6% |
小计 |
652 |
72 |
27.34% |
35.5 |
5.5 |
24.6% |
学科基础 教育平台 |
必 修 |
539 |
82 |
23.45% |
33.5 |
5 |
23.1% |
选 修 |
132 |
12 |
5.44% |
2 |
0 |
1.2% |
小计 |
571 |
94 |
25.11% |
35.5 |
5 |
24.3% |
专业教育平台 |
必 修 |
342 |
62 |
15.26% |
21 |
4 |
15% |
选 修 |
192 |
96 |
10.88% |
11 |
9 |
12% |
小计 |
534 |
158 |
26.13% |
32 |
13 |
27% |
创新创业平台 |
必 修 |
70 |
0 |
2.64% |
4 |
0 |
2.4% |
选 修 |
62 |
126 |
7.1% |
4 |
2 |
3.6% |
小计 |
132 |
126 |
9.7% |
8 |
2 |
6% |
实践教学平台 |
集中实践 (学分/周数) |
30学分/ 30周 |
课 外 (学分/周数) |
32学分/32学时 |
小计 |
32学分 / (30周+32学时) |
最低毕业学时 |
2648 |
最低毕业学分 |
166.5 |
|
|
|
|
|
|
|
|
|
|
|
注:学时比例(%)为必修(选修)学时占最低毕业学时比例
学分比例(%)为必修(选修)学分占最低毕业学分比例